青年人举行婚礼就多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婚礼别具一格

泼水节期间也象汉族的春节一样,人们除了欢度节日,还要办各种喜事。青年人举行婚礼就多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婚礼别具一格。让我们以岩炳和玉尖的婚礼为例,看看傣族青年是如何举行婚礼的。

下午六时左右,新娘家那攀满仙人掌的竹篱笆门紧闭着。篱笆外面是一群穿着整洁的小伙子。这是一支送亲的队伍,送新郎到新娘家。小伙子中有个身背背包的,就是新郎。在队伍的最前面,是新郎的妈妈,她双手搬着一张竹制小圆桌,桌上摆着用小碟小碗装的食品。篱笆里站着一群花枝招展的姑娘,她们堵着篱笆门,不让一个人进来。然后审问新郎:

“你来作什么?”上门来。(指婚后住在女家)”新郎回答。“你带来了什么?”“一双会劳动的手!”

“你上门先孝敬谁?”“阿爹和阿妈!”“玉尖不在家。”(玉尖是新娘的名字。)“请阿姐阿妹帮忙找来吧。”新郎请求着。

姑娘们听到新郎的请求,用傣族语欢呼着“水—!”“水—!”打开篱笆门,向村寨里四散跑去。

傣族的传统婚礼是新娘在举行仪式前,要藏在好友家去打扮。新郎必须央告甚至拿出一些“买路钱”,请新娘的女友替他把新娘找回来。

姑娘们寻找新娘去了。新郎被放进门来。他在小伙子们的簇拥下,走上竹楼。这是一幢外表象帐篷一样的傣家竹楼,竹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离地约二米,下层只有几根支柱支撑,楼下四周敞开,柱子上拴着猪,堆放一些农业用具。新郎上楼梯后在竹楼门口向等候他的母送上一块大头,算是见面礼。

新房就在新娘家,往日竹楼里的隔壁被拆开,成为一间约三十平方米的大。大厅里摆着六张一尺高的小圆桌,男宾客及村塞里的年长者,席地围桌而坐,喝酒吃饭,靠竹墙边一米高的地方,拴着一根绳子,上边挂着手工织的有傣族民间图案的床单、被垫等,下面叠着各式新被褥。傣族青年结婚,家庭用品都由女方筹办。她们不需要男方在钱财上的资助。婚后双方各自的财产仍属双方自己所有。

说话间,打扮得鲜艳夺目的新娘,在头戴各种鲜花的姑娘们的簇拥下,返回自己家中。

婚礼开始了。新婚夫妇坐在专为他们设置的小圆桌前。圆桌上除果品点心外,还有一个放着五色丝线的小盘。新娘的父母主持婚礼。他们把丝线分别拴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这是长辈对他们的祝福。然后,男女民间歌手同时轮流唱起赞歌。“你们象糯乐多(夜间最会唱歌的鸟)一样结成伴侣,你们的爱情象象牙一样洁白,象鹿角一样坚实…”歌声中,所有来贺喜的人彼此敬酒。这时,也正是青年男女寻找自己情人的好机会。

解放前,傣族的婚姻有严格的阶级差别。土司贵族之间,实行等级内婚。因此,青年婚姻由父母包办。劳动人民之间的婚姻,都是自由的,父母不加干涉,即使不同意,也不强加于儿女身上。每当夕阳将落,女儿在竹楼的凉台上会见情人时,父母便要回避。结婚后,男到女家或女到男家,也都视各家劳动力短缺的情况来定。舆论上没有任何歧视。习惯上,如果是男到女家落户,新郎第二天一早第一桩事是把女家竹楼外的竹篱笆修理好;如果是女到男家落户,新娘第二天要给丈夫亲戚家挑水。

槟榔树

婚礼结束了,夜晚的傣族村寨,一片宁静。槟榔树在众多的果树中,更显得姿态挺拔。每幢竹楼周围的篱笆墙,都辅以仙人掌、仙人鞭,更增加了南国的色彩。

孔雀舞

咚、咚、。村寨中响起象脚鼓声间或听到尖锐的锣声。每个村中都有个广场,青年男女在这里跳起了傣族舞蹈——孔雀舞。这是全寨的自发活动。傣族民间舞,男的多是边击乐器边跳,妇女则互相对跳,因此,在这众多的跳舞人群中,男女有序,经纬分明。人们又开始用另一种方式来祝贺有情人的结合。

曼飞龙塔在景洪县大孟龙公社曼飞龙子北面的后山顶上,是傣族古代建筑中的精华。曼飞龙塔是由中间主塔和它周围的八个小塔组织在一个塔座上的群塔。当地群众称它为笋塔,意思是像笋的形状一样。除了塔本身,这里还有释迦牟尼的一个脚印。这个传说,为塔增添了宗教色彩。这里是傣族青年男女节日期间游塔后“丢包”的地方。“丢包”是一种谈恋爱的方式。据当地傣文经书记载,此塔建于傣历三六五年(公元一O三年)。为什么要建这个塔,传说有一天,释迦牟尼从景洪走到这个山顶四处观望的时候,他的一只脚踩在一块石头上,从此留下了足迹。由于有了这个足印,后人便建了这座塔。这塔又称金刚宝座塔。

青年人举行婚礼就多在泼水节期间,傣族的婚礼别具一格最先出现在台资讯



from 台资讯 https://www.taizixun.net/2019/04/129389.html

Comments

Popular Posts